近日,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三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,《玛纳斯县法院北五岔法庭“嵌入式”司法服务 培育打造“棉乡法庭”》经验材料入选。玛纳斯县有“中国优质棉花之乡”称号,北五岔法庭位于棉花产业中心区,秉持“服务棉农、助力棉企”工作理念,立足棉花产业纠纷特点,拓展延伸“嵌入式”司法服务,积极培育“棉乡法庭”样板,助力新疆棉花产业健康发展。
玛纳斯县地处新疆腹地,是国家级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,被农业部授予“中国优质棉花之乡”称号。北五岔法庭位于该县棉花产业中心区,秉持“服务棉农、助力棉企”工作理念,培育打造“棉乡法庭”,根据棉花产业纠纷特点,提供全程“嵌入式”司法服务。
搭建嵌入平台,打造“庭站点员”四位一体服务网络
一是设立“棉乡调解室”。配备2名驻庭特邀调解员负责诉前调解工作,坚持情理法融合,积极推动棉业纠纷诉前快速化解。三年来,诉前调解土地承包、农机作业、农资购销、棉花销售、农业贷款以及劳务费用等棉业纠纷214件,诉讼案件由2019年298件降至2021年97件。二是设立法官工作室和巡回审判点。法庭辖区两镇16个行政村全覆盖设立法官工作室和巡回审判点,建立“法官工作室包联村镇”制度,明确联系法官民情联络员、工作指导员、矛盾调解员、巡回审判员、发展服务员、舆情信息员、法治宣传员“七大员”职责,法官每周1次与包联村镇电话联系,每月1次到法官工作室坐班,实现重要议事需求必到、突发事件发生必到、较大纠纷化解必到。三是设立司法联络员。聘请32名村干部作为司法联络员,负责收集群众诉求、与法庭和司法所沟通反馈、协助送达法律文书、协助调解;法庭、司法所各确定1名联络员,负责联络对接、信息传达、沟通协调,及时掌握村情民意,推动矛盾纠纷及时化解。
完善嵌入机制,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
一是健全多元解纷机制。坚持协调联动,协调镇党委和司法所配齐“一村一法律顾问”,选聘村干部、“访惠聚”工作队员、老党员和乡贤达人等82人为人民调解员,其中专职调解员6人。三年来,人民调解员诉前化解棉业纠纷424件,司法确认336件。与镇司法所、派出所签订《庭所对接调解协议》。2021年以来,联合化解棉业纠纷58件。二是加强司法建议工作。2021年以来,针对土地承包、农业贷款、棉花销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,向村镇规划服务中心、农商银行等发出司法建议5份,促进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履职、企业依法经营。就棉业纠纷化解和各镇“万人起诉率”情况向县委专题汇报5次,提出工作建议,得到县委重视和肯定。三是主动送法上门。与司法所、村委会、“访惠聚”工作队、法律顾问建立“五位一体”工作机制,打出司法服务“组合拳”。2021年以来依托“今冬明春法治大宣讲”和“农牧民夜校”等开展法治讲座14场;实地指导人民调解8次;公开审判典型案件4次;到企业座谈调研3次;参加“村民说事日”“四议两公开”提供法律意见12次;利用集市日“赶集送法”6次,发放宣传资料850余份。
优化嵌入方法,持续提供高效便捷司法服务
一是架设沟通桥梁。坚持方便群众,在法庭辖区16个行政村全覆盖张贴法官便民联系卡,公布姓名、照片、工作职责和办公通讯方式等信息。畅通联系路径,联合司法所印制人民调解委员会、调解员、“访惠聚”工作队员、司法联络员通讯录。二是转换服务方式。坚持“行动不便上门说、见面不便线上说”,变“等案上门”为“带案下村”,走进田间地头、农家院中、企业厂区开展巡回审判。2021年以来,法庭上门立案25件,网上立案64件,巡回审判62件,网上开庭、调解58件,满足群众多元司法需求。三是优化“分调裁审”。坚持“简案快审,繁案精审”,由法官、法官助理、书记员和特邀调解员混合编组,组建繁简分流审判团队,分别办理诉前调解、小额速裁、司法确认和疑难复杂案件。开通棉业纠纷化解“绿色通道”,春耕前将棉业纠纷案件全部办理完毕,确保不误农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