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5月29日上午,玛纳斯县人民法院三号法庭里,身为该院首批员额法官的李雪红身着法官袍快步走上审判席,放下案卷,理了理头发,正襟危坐,宣布开庭,这天的开庭时间从10时一直到中午,等到她换下法官袍准备吃饭时,法院的午餐已临近结束。这是李雪红生前工作时的常态......
案子永远放第一位
熟悉李雪红的人都知道,这些年李雪红获得的荣誉无数,历任玛纳斯县人民法院行政庭庭长、民事审判庭副庭长、审管办主任、审委会委员等多个职务,但她心里分量最重的还是“法官”这个头衔。
1992年1月,22岁的李雪红从做书记员开始了她27年的法院工作生涯,之后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、审判员,2017年成为全区首批入额法官中的一员。直到她重病卧床前,审理各类案件共3000余件,无一超审限、无一错案、无一信访案,她用奉献和敬业昭示了对党的忠诚和对审判事业的无限热爱。
“她常说,对于法官而言,案子永远摆在第一位。”曾在行政庭和李雪红共事过的法官拜春梅始终记得她的座右铭。
2011年,李雪红调整到行政审判庭当庭长,算是个行政审判的“新兵”,因为当时”案多人少“,庭里主要是她在办案。为了扭转局面,她“一人多能”,边学边干,既向书本学,又向审判实践学,虚心向有行政审判经验的老法官请教,遇到新问题向审委会汇报、上级院同行请教。
磨砺了一年,李雪红基本掌握行政审判规律,办案思路。2012年她审结各类劳动争议和行政案件161件,居全院法官办案数量前列。
审管办工作是法院的“气象站”,各项指标都关系着法院整体工作的成效,反映着人民群众的满意度,她和同事们一起研究各项工作指标,制定措施,督促各庭室工作,甚至在患病期间,同事们来看望时,她都在询问工作,提出建议。
该院党组书记马国栋深有感触地说,“李雪红哪儿都好,就是常常忘记自己。”
不服输的“铁娘子”
李雪红性格开朗、爱说爱笑,工作起来更是个“拼命三娘”。
张浩是玛纳斯县人民法院的“80后”法官。在他眼里,李雪红一直坚守着“做人公道,审判才会公正”的信念。每一次庭审结束后,她都会走下审判席,走到当事人中间,谈一谈对庭审中双方争议焦点的看法,劝解双方理性解决纠纷。
2013年,40多个劳动争议案的案卷摆在了李雪红的办公桌上。仔细阅完,她沉默了许久。这个案子涉及40多名疆内外农民工,而被告为当地一家企业,涉案农民工们的情绪大多不稳定,直接开庭效果不会好,必须慎之又慎。
她先约谈了农民工代表释法说理,沟通交流,促膝谈心,拉家常,了解他们的生活,寻求解决的办法。进入庭前调解时,被告一方拒不配合,李雪红顶住压力,与被告数次交涉,严厉指出他们的违法行为,并积极与劳动仲裁部门协调配合,及时向上级汇报反馈相关情况。
反反复复数日,双方终于达成调解协议。李雪红又“趁热打铁”督促被告按调解协议支付经济补偿金。
“我记得那些农民工们含着眼泪,感谢李庭长!”张浩回忆说。
“有了信仰就不觉得苦。”
成为一名员额法官后,尽管庭室的大量事务性工作占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,但李雪红从不打折扣。“给她分配的任务,不管多难,她从来不多说一句。”玛纳斯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、副院长朱怀明对于失去这位“老搭档”十分痛心。
他说,其实我们算算就能清楚,自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起20年,办理了3000多起案件,减去她生病的2年,基本上就是每年办200起案件,而有相当比例的案件属于疑难、新型案件。
“碰到特别棘手的案子,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先放一放,可李雪红却总是要先啃‘硬骨头’。她说,案子放得越久,当事人心里就越没底。”张浩说。
2015年12月的玛纳斯县已是天寒地冻,一批劳务合同纠纷案压在了李雪红案头。面对被告以项目经理携款潜逃、公司资金紧张为由百般推卸责任,工人们着急上火可就是没办法。
其实,李雪红比谁都急,因为涉及的工人已半年多没有领工资,衣食住无着落,连回家过年都要成为奢望。不过她明白,如果简单一判了之,被告则会为了拖时间而提起上诉,审理期限则会延长;如果调解,会面临公司资金困难和原告抵触心理,或许无法调解且还会有数百起同样的案件进入诉讼。
面对巨大压力,李雪红没有退缩,按照既定程序和调解方案,力排各种干扰,步步为营,通过各方关系协调工程款和三角债,经过数十次调解和多方努力,原、被告双方被她的执着感动,同意调解处理。
“为了让工人尽快拿钱回家,我们连续一个月没有休息,连夜写调解书。”张浩当时不太明白李雪红的用意,之后看到那些工人们拿着劳务费安心回家,才真正体会到了她的良苦用心。
曾有同事问过李雪红:“为什么从来没听你喊苦喊累?”她说,一个人有了信念和信仰,就不会觉得难觉得苦。我也许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,但可以决定命运的宽度。
通讯员:王维2018年5月29日上午,玛纳斯县人民法院三号法庭里,身为该院首批员额法官的李雪红身着法官袍快步走上审判席,放下案卷,理了理头发,正襟危坐,宣布开庭,
这天的开庭时间从10时一直到中午,等到她换下法官袍准备吃饭时,法院的午餐已临近结束。这是李雪红生前工作时的常态......
案子永远放第一位
熟悉李雪红的人都知道,这些年李雪红获得的荣誉无数,历任玛纳斯县人民法院行政庭庭长、民事审判庭副庭长、审管办主任、审委会委员等多个职务,但她心里分量最重的还是“法官”这个头衔。
1992年1月,22岁的李雪红从做书记员开始了她27年的法院工作生涯,之后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、审判员,2017年成为全区首批入额法官中的一员。直到她重病卧床前,审理各类案件共3000余件,无一超审限、无一错案、无一信访案,她用奉献和敬业昭示了对党的忠诚和对审判事业的无限热爱。
“她常说,对于法官而言,案子永远摆在第一位。”曾在行政庭和李雪红共事过的法官拜春梅始终记得她的座右铭。
2011年,李雪红调整到行政审判庭当庭长,算是个行政审判的“新兵”,因为当时”案多人少“,庭里主要是她在办案。为了扭转局面,她“一人多能”,边学边干,既向书本学,又向审判实践学,虚心向有行政审判经验的老法官请教,遇到新问题向审委会汇报、上级院同行请教。
磨砺了一年,李雪红基本掌握行政审判规律,办案思路。2012年她审结各类劳动争议和行政案件161件,居全院法官办案数量前列。
审管办工作是法院的“气象站”,各项指标都关系着法院整体工作的成效,反映着人民群众的满意度,她和同事们一起研究各项工作指标,制定措施,督促各庭室工作,甚至在患病期间,同事们来看望时,她都在询问工作,提出建议。
该院党组书记马国栋深有感触地说,“李雪红哪儿都好,就是常常忘记自己。”
不服输的“铁娘子”
李雪红性格开朗、爱说爱笑,工作起来更是个“拼命三娘”。
张浩是玛纳斯县人民法院的“80后”法官。在他眼里,李雪红一直坚守着“做人公道,审判才会公正”的信念。每一次庭审结束后,她都会走下审判席,走到当事人中间,谈一谈对庭审中双方争议焦点的看法,劝解双方理性解决纠纷。
2013年,40多个劳动争议案的案卷摆在了李雪红的办公桌上。仔细阅完,她沉默了许久。这个案子涉及40多名疆内外农民工,而被告为当地一家企业,涉案农民工们的情绪大多不稳定,直接开庭效果不会好,必须慎之又慎。
她先约谈了农民工代表释法说理,沟通交流,促膝谈心,拉家常,了解他们的生活,寻求解决的办法。进入庭前调解时,被告一方拒不配合,李雪红顶住压力,与被告数次交涉,严厉指出他们的违法行为,并积极与劳动仲裁部门协调配合,及时向上级汇报反馈相关情况。
反反复复数日,双方终于达成调解协议。李雪红又“趁热打铁”督促被告按调解协议支付经济补偿金。
“我记得那些农民工们含着眼泪,感谢李庭长!”张浩回忆说。
“有了信仰就不觉得苦。”
成为一名员额法官后,尽管庭室的大量事务性工作占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,但李雪红从不打折扣。“给她分配的任务,不管多难,她从来不多说一句。”玛纳斯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、副院长朱怀明对于失去这位“老搭档”十分痛心。
他说,其实我们算算就能清楚,自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起20年,办理了3000多起案件,减去她生病的2年,基本上就是每年办200起案件,而有相当比例的案件属于疑难、新型案件。
“碰到特别棘手的案子,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先放一放,可李雪红却总是要先啃‘硬骨头’。她说,案子放得越久,当事人心里就越没底。”张浩说。
2015年12月的玛纳斯县已是天寒地冻,一批劳务合同纠纷案压在了李雪红案头。面对被告以项目经理携款潜逃、公司资金紧张为由百般推卸责任,工人们着急上火可就是没办法。
其实,李雪红比谁都急,因为涉及的工人已半年多没有领工资,衣食住无着落,连回家过年都要成为奢望。不过她明白,如果简单一判了之,被告则会为了拖时间而提起上诉,审理期限则会延长;如果调解,会面临公司资金困难和原告抵触心理,或许无法调解且还会有数百起同样的案件进入诉讼。
面对巨大压力,李雪红没有退缩,按照既定程序和调解方案,力排各种干扰,步步为营,通过各方关系协调工程款和三角债,经过数十次调解和多方努力,原、被告双方被她的执着感动,同意调解处理。
“为了让工人尽快拿钱回家,我们连续一个月没有休息,连夜写调解书。”张浩当时不太明白李雪红的用意,之后看到那些工人们拿着劳务费安心回家,才真正体会到了她的良苦用心。
曾有同事问过李雪红:“为什么从来没听你喊苦喊累?”她说,一个人有了信念和信仰,就不会觉得难觉得苦。我也许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,但可以决定命运的宽度。